中国雕塑发展简史是怎样的?
中国雕塑发展简史
1.史前雕塑(公元前6500~公元前1600年)
史前雕塑是中国迄今发现最古老的雕塑,属新石器时代氏族公社繁盛阶段的遗物。这
一时期雕塑的造型还都是依附在整体器物上的饰物,均为粗略的、夸张式的,具有极强的装
饰性。
2.商周雕塑(公元前1600~公元前221年)
青铜器艺术代表了商周雕塑的最高水平。此时的青铜作品虽然多具实用目的,但已初
步具备了雕塑艺术的特性。夸张、变形、奇特的纹饰,渲染了威严神秘的气氛,形成了端庄、
华丽、气质伟岸、形象乖张的艺术特性,突出反映了商周时期人们的审美观和对自然环境的
理解。
鼎是这一时期典型的雕塑作品,而《司母戊大方鼎》就是此期间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3.秦代雕塑(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
秦代雕塑在建筑装饰、陵墓装饰中发展,形成雕塑史上的第一个高峰。秦代雕塑追求
写实逼真,最为壮观的是被称为世界“第八奇观”的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马俑。
从总体看,秦
代雕塑的风格特点是浑厚雄健,朴实厚重,庞大强壮,气魄宏大,体现出封建社会上升期的
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
4.汉代雕塑(公元前206~公元220年)
汉代雕塑在继承秦代恢弘庄重的基础上,更突出了雄浑刚健的艺术个性。
这一时期的
墓葬雕塑特别发达,已从秦陵地下墓葬的雕塑形式发展到地上的陵墓表饰。在形式上,突出
了石雕作品的雄浑之势和整体之美。
汉朝骠骑将军霍去病墓石刻就是留存至今的一组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大型石雕作品。霍
去病墓石刻群雕在中国雕塑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它打破了汉代以前旧的雕刻模式,建
立了更加成熟的中国式纪念碑雕刻风格,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而《马踏匈奴》是整个群雕作
品的主体,雕塑的外轮廓准确有力,形象生动传神,刀法朴实明快,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高
度的艺术概括力,是我国陵墓雕刻作品的典范之作。
5.魏晋南北朝雕塑(公元220~公元581年)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佛教思想与儒学思想碰撞、交融的时期。因此,统治者利用宗教大
建寺庙,凿窟造像,利用直观的造型艺术宣传统治者思想和教义,佛像雕塑遂成为当时中国
雕塑的主体。代表性的石窟为: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等。
这个时期的雕塑特点为较注重细部的刻画,技术更圆转纯熟,雕塑形象和题材大都为
宗教题材,因而雕塑形象具有神化倾向和夸张的特征。
6.隋唐雕塑(公元581~公元907年)
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期,也是文学艺术发展的鼎盛期。
宗教造像艺术、陵墓的
装饰雕刻艺术、陪葬的陶瓷雕塑艺术、肖像造型艺术等都进入一个空前繁荣时期。
唐代代表性的石刻是《昭陵六骏》。《昭陵六骏》是唐太宗陵墓前的浮雕,与兵马俑~
脉相承,体现中国古代雕塑的现实主义手法,没有失实的夸张,没有虚化诡异的造型表达,
显示出对自然和人的力量的肯定。
在唐代,敦煌石窟、龙门石窟等继续得以开凿,其雕塑风格的多样化与技巧的纯熟已
达到了史无前例的水平。
7.宋代雕塑(公元960~公元1279年)
宋代以城市为中心的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市民阶层壮大起来,代表市民趣味的审美观
念随之兴起。
因此,宋代的佛教雕塑无论内容还是风格都明显呈现出世俗化,那些神圣不可
及的面貌渐渐模糊了,取而代之的是更接近现实生活的形象。雕塑创作手法也趋于写实风格,
材料使用上更加宽泛,其中彩塑较为发达。
8.元明清雕塑(公元1279~公元1911年)
元代,特别是明清两代,宗教观念进一步淡薄,此时的宗教雕塑显现出缺乏创造性和
生命力的程式化倾向。
而一些与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市民及知识阶层有着较密切关系的各种
小型案头陈设雕塑和工艺品装饰雕刻,则有显著的发展,出现了生机勃勃的景象,可以算是
明清时期雕塑艺术的一个亮点。
明清的世俗雕塑艺术多趋于装饰化和工艺化,强调实用性与赏玩性功能,其作品造型
一般小巧玲珑、精致剔透、精雕细凿,缺乏大气之作和大型之作,艺术上逐渐转向个人化风格。
9.现代雕塑(1911年后)
现代著名雕塑有《人民英雄纪念碑》、广州城徽《五羊像》、哈尔滨城徽《天鹅像》、珠
海城徽《珠海渔女像》、深圳城徽《开荒牛》、《孙中山像》、《李大钊像》等。
中国著名的雕像艺术家有刘开渠(《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江小鹣(《孙中山像》)、
王丙召(《金田起义》)、潘鹤(《开荒牛》)、钱绍武(《李大钊像》)等。
。
中国栽培葡萄简史和现状 如何?
根据古代文献记载,我国是在汉武帝时从中亚细亚引人 葡萄并且开始栽培的,至今已经有2 000多年的历史了。古 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栽培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在多 种古农书中都有记载。著名的《齐民要术》中记述了葡萄的 来源、特性、覆土防寒方法以及葡萄的采摘、加工和贮藏方 法。
《本草纲目》中也记载了葡萄的不同品种。但直到新中 国成立,我国的葡萄发展仍非常缓慢,处于落后状态。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葡萄生产开始迅速发展,在20世纪 50年代后期、70年代、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出现了几次发 展高潮。如1980年我国葡萄栽培面积为3。
16万公顷,产量 为11万吨;到1990年底我国葡萄栽培面积达12。 26万公 顷,产量达85。 8万吨;2002年全国葡萄栽培面积达33。 44万 公顷,产量达367。 97万吨。但人均占有量不足3千克。说 明我国葡萄生产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目 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葡萄主栽品种单一,管理较粗放,单位 面积产量较低,重产量、轻质量。所以,我国必须加快葡萄生 产发展速度,提高管理水平和质量意识,以赶超世界葡萄生 产先进水平。我国著名的葡萄产区有新疆吐鲁番、河北、辽宁、河南、 山东、山西、陕西等地,近年来南方各省葡萄生产发展速度也 很快。
我国在葡萄栽培和育种上取得了较大进展,栽培技术 不断改进和提高,选育出了很多优良品种,同时也从国外引 进了一些优良品种,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的品种资源。随着改 革开放市场及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 的葡萄栽培事业必将有广阔的发展前景。